在人类的整个进化史中都发现了结核病对健康危害的证据,但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人类才第一次真正认识了结核病的元凶。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为人类消灭结核病的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1995年底,为了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应对“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共同倡议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人类和结核病的斗争从未停止,结核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仅次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据估算,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例,发病率为134/10万,有160万人死于结核病。中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8.0万例,仅次于印度(295万)和印度尼西亚(96.9万),居全球第三位。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痨病”。结核病可发生在人体除头发、指甲以外的任何部位,80%以上的是肺结核(结核病变发生在肺、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等部位)。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是肺结核的主要可疑症状,出现这些症状须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如果是普通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需要6-8个月,规范全程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
一旦治疗不规律或不彻底,极易发展为疗程更长、治愈率低且病死率高的耐药肺结核。肺结核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周围人群吸入带菌飞沫即可能受到传染。在人口密集的学校、工厂等场所,常因患者发现不及时导致结核病传播和聚集性发病。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议在人员密集场所要戴口罩,与频繁咳嗽者保持距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开窗通风。三是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出现咳嗽、咳痰2周及以上或痰中带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时需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四是积极履行结核病防治个人责任。一旦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积极配合治疗及管理,做好感染控制,避免传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