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人中招!已进入流行期,户外踏青注意,严重可致命
索引号 : 011337856/2025-12765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卫生 发文单位: 咸宁疾控
名       称: 武汉有人中招!已进入流行期,户外踏青注意,严重可致命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张先生在老家菜园摘菜后
就返回了武汉
晚上洗澡时
他摸到左侧腰部有个“黑痣”
按下去还很疼
再一看
竟然是个黑色的小虫子
他回想了白天的经过
可能是在蹲着摘菜时虫子爬到了身上
张先生决定自己把虫子取出来
他让亲属找来一个镊子
夹住虫子用力一拉
结果虫子被拔断了
头部留在了身体里
此时,张先生才慌了神
他赶紧前往家附近的医院
李医生听闻了张先生的讲述后
仔细为他查看伤口
果然
一个蜱虫的头部
深深埋在了患者皮肤里
而且周围皮肤已经出现红肿
李医生在局麻下
完整地取出残留蜱虫
并切除了周围红肿组织
以免蜱虫毒素扩散
每年4-10月,蜱虫进入活跃期。人们外出踏青露营、赏花采茶等活动频繁,因此入夏以来被蜱虫叮咬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还被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现了发热、乏力、腹痛、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了消化道出血、重要脏器衰竭等危急情况。
小蜱虫,大危害,严重可致命!
咸宁疾控在此特别提醒大家,户外游玩、劳作时,一定要警惕野草灌木、树林中潜伏着的蜱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体温≥38 ℃)、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病人血液、血性分泌物等体液,也可引起感染,俗称“蜱虫病”,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10月,其中5-7月为该病的高发季节。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目前已知的蜱能携带的人类病原体大约200种左右,被蜱虫叮咬可引发多种疾病,严重可致命。

潜伏期为5-14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早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为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进行性降低。
如出现上述可疑症状,要尽快到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就医。

一是媒介传播(蜱叮咬)。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二是直接接触传播。在无有效防护措施情况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等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储存宿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全年均可发生与蜱虫接触的机会,但蜱虫在温暖的月份(4-9月)最为活跃。
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接触被叮咬。在院子或社区里活动也可被蜱虫叮咬。



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另外,患者的医护、陪护、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未规范防护,也具有较高感染风险。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应尽快清除蜱虫。
用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这会导致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如方便,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果发生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要是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也不要过于担心,可不动,让皮肤愈合。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应尽快到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避免延误诊断。要告诉医生最近被蜱虫叮咬的情况,包括叮咬发生的时间,以及最有可能被蜱虫叮咬的地点。

1、减少暴露机会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
2、户外活动前防护
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OLE或PMD的产品。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
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